去年8月,交通部出臺有關規定,明確要求,客運包車或旅游包車,其線路一端應在車籍所在地。時隔一年,這一規定在南京成了一紙空文,在南京旅游客運市場3500多輛運營車中,有“戶籍”的“本地牌”僅約1500輛,超過2000輛的旅游客車是外地牌,又稱“外掛車”。為落實交通部規定,南京市運管處于今年8月1日出臺“土政策”規定,旅游車每出一趟車,須到運管處領牌。但這一辦法再次遭遇“執行難”問題。“外掛車”究竟如何管理,再成難題。
市場:“外掛車”確有空間
來自南京運管處的統計顯示,南京目前擁有“本地身份證”的旅游客運車輛有1500輛左右,旅游客運市場已近飽和,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卻仍有超過2000輛客運“外掛車”。南京一旅行社老總說,雖然南京當地的旅游客車數量與市場需求基本適應,但并沒有充分競爭到位,給“外掛車”留下空間。如,一次旅行社在黃金周組團急需旅游客車,結果,南京當地的車輛不能提供所需求的整齊劃一的車輛,而“外掛車”有,當然就選了“外掛車”。
據了解,“外掛車”其實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外地車”,有一種其實就是南京當地的車,但是掛了外地牌照,還有一種是外地客運車輛進入南京,但掛靠在南京汽車租賃公司旗下。“外掛車”與南京車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價格,南京的車牌管理費相對較高,致使本地不少車輛“外掛牌”尋求管理上的低成本,這是“外掛車”有價格優勢的主要原因。
質量:“外掛車”弊大于利
雖然“外掛車”的存在確實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但是,由于管理上存在盲區,“外掛車”對市場形成了一定干擾。一南京市旅游商會會員介紹,“外掛車”由于“無人管”,通過無序競爭降低成本成了其主要手段,而這,不僅影響了正常秩序,也影響了旅游市場的形象。不久前,一家旅行社在半個月前預訂好的客運車輛,在臨用車前一天被一個電話告知“不跑了”,旅行團不得不臨時“散團”,聲譽大損。有一次,南京的一家旅行社租賃了20輛旅游大巴去火車站接團,當大巴在火車站外等候專列時,20位大巴司機忽然聯合起來“坐地起價”,一起向旅行社要求每輛車加價3000元,如果旅行社不加,他們立刻開車走人。
管理:“一刀切”無人叫好
由于“外掛車”不是“黑車”,沒有法律依據查處。為進行有效管理,南京運管處從8月1日起實行了一個新規,要求旅游線路牌按每趟次領取,這樣,旅游客車必須趟趟和管理部門見面,外地旅游車在運營時就會領不到線路牌,按照南京的設想,這樣,外地旅游車只好不攻自退了。
然而,這一看似對外地車動狠的招術,卻首先招來了南京地方車主的反對。原來,旅行社接團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有時候會是深夜,接一個團隊就要來領一次牌,本地車輛覺得太麻煩,即便南京運管處專門抽調人員24小時值班,也被認為不切實際,操作很難。作出這一規定的南京運管處也表示操作麻煩,本來人手就緊,又調人專門日夜發線路牌,可即便這樣,對不拿牌的外地旅游車輛在南京的違規經營照樣不能進行查處,仍是管理盲點。
建議:跨區域輸堵并重
有關專家認為,外地車最大的弊端是“逃過”了“有效管理”。交通是跨區域的,因此,還需要跨區域共管。至少我們長三角地區可以搞“聯盟”,上海、杭州、南京一起聯合起來,出臺相關規定,不讓外地車輛在這個區域內運營,是否就好些?其次,可實行一些市場化調節的管理手段,其實,對“外掛車”自身而言,多半是從競爭成本考慮。南京現在的車輛管理費確實比周邊城市高,如果能降下來,許多“外掛車”可能就會自動放棄“外掛”了而“投靠本土”了;第三,可推出一些人性化措施,比如,鼓勵“外掛車”主動放棄“外掛”,在一定期限內自報“落地戶口”者,適當鼓勵或不予追究等。
據悉,江蘇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對“外掛車”進行治理,經省內8個部門聯動的治理方案將于最近出臺。據透露,從方案出臺后到明年3月初,凡是江蘇人買了江蘇車主動回來的,一律不進行處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