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宇通客車,有許多一個家庭都在宇通上班的職工,這構成了一種比較奇特的現象,日常的各種標準還能得到有效執行嗎?老呂一家子向我們敞開了心扉……
呂社宏:現焊裝車間工段長,76年進宇通,今年52歲,負責160名焊工。
呂社宏之女,今年25歲,中專畢業,學的是財會專業,進宇通六年,在材料處做成本會計工作。
我是76年進宇通的,那時是計劃經濟體制,那時候什么都沒有,就是一張標準圖紙,你就照著標準圖紙干就是了,不允許你有任何改進,全中國生產的客車都一樣。
我從農場當知青進宇通客車就當焊工,當時的工作就是把大梁全部分解掉,再加長再鉚起來,當時,幾乎全中國的客車廠都是這樣干的。
通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宇通客車逐漸也有了自主的開發權,現在生產出的客車跟過去根本沒法兒相比。
那時候干活是計劃經濟,一天你可以不干活,這一個月給你訂30輛的任務,有的離家遠一干幾天就不來,你干好、干壞都有人排著隊要,甚至還要拿批條,牛得不得了。
現在不行了,實行市場經濟了,不管是車間的工人,還是管理層,人人都有危機感。如果你干的不好,從干部到工人,干不好都就得下去。宇通為什么會發展得這么好?還是機制對了頭。
現在國內各個廠都在搞自主開發權,我們宇通客車這兒還有博士后工作站,新技術每年都要推出,客車方面和全球同步了,F在制造的車有10多萬到20多萬,甚至50多萬的車都有。這說明宇通客車的產品系列市場比較寬。上下結構與市場發展的平衡性很好。我們工人能沒干勁嗎?!

宇通車間
現在車間年輕人多。新車推出的節奏也快,客車的機械化程度不是太高,骨干力量可以占到三分之一。
我們實行的是員工三級培訓:先工段培訓、然后是公司培訓,車間是二級培訓,班組是三級培訓。
不管是誰,剛到新崗位必須培訓,一級、二級是強制性的。然后,再進行一級、二級集體培訓,而三級培訓則是師傅手把手的帶。
師傅帶徒弟,必須跟著師傅,最少三個月以后,看他的技術怎么樣,能頂崗了才可以頂崗,三個月以后通過考試,看你能不能達到頂崗,如果達不到就不行。
去年出口古巴是宇通客車面臨出口步伐最快的階段。發展越快,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就應該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體現出來。
您剛才看到看版了吧,每天的質量通報和階段性工作評議那上面都有,160人每天都有人看,不能落。
我對這160人的了解,要超過對家人的了解,誰的技術好,誰帶什么人,怎么帶,都要全盤考慮。公司、車間、工段、都有培訓計劃,它是維系宇通客車產品標準的一個安全通道,這個通道,在我這160人中就要考慮,怎么靠標準,怎么靠師傅帶徒弟,怎么靠日常的班前會調動積極性,讓焊裝車間所有的工作齊頭并進。
我教出來的1個徒弟,現在一個人帶了7個徒弟,他有輻射效應,最近他剛從古巴回來,待了3個月,這回他又有黑皮膚的外國徒弟了,再過1個月,他要去伊朗,在德黑蘭宇通新建了一家組裝廠。
我的這個徒弟目前還承擔著160人的焊工三級培訓,他是我們這兒的"林教頭"。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的進,走的出,脾氣好,善教人,替我的工作分擔了不少的壓力。這樣的徒弟越多越好,符合宇通客車發展的需要。
呂社宏的徒弟任少卿,今年30歲,在古巴呆了三個月,剛回來。下面是與他的對話。
你對古巴印象如何?
任少卿:見了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然后是宇通。
在古巴的這三個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任少卿:古巴人對宇通的產品印象非常深刻,在此之前,也有奔馳、MAN,還有沃爾波沃也采取組裝的方式。但是,宇通進去以后,市場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大街小巷跑的都是宇通。十分湊巧的是,宇通客車合作組裝的工廠恰恰是用的是奔馳和沃爾沃的組裝廠。
但是,我們宇通客車生產的量要大,第一批是300臺,目前已將干了200多臺,第一個月時間幾乎是在熟悉各個工位的情況,第二到第三個月是正式組裝。
你怎么看待宇通客車走出海外?
任少卿:作為中國制造的產品,宇通客車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作為宇通在河南生產,是我們河南中原人的驕傲。
你怎么理解現在這個崗位和宇通走出海外之間必然的聯系?
任少卿:每一個宇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崗位,我的崗位是焊工,F在焊裝車間里有160人,我的技術是拔高的,我帶了7個徒弟,這7個徒弟已經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形成了三個梯隊結構。我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做三級的普及培訓教育。
質量和免檢之間是一個什么關系?
任少卿:我是96年進來的,從鄭州技工學校畢業,當時一個班是27個人,進來后就在焊裝車間,當時我的師傅就是呂社宏。
如果從產品的角度講,車子結實不結實,耐用不耐用,都是從我們焊工手里制造出來的,但是,在它的背后:實際上,還是由宇通品牌的市場長久性,決定了宇通客車的發展大與小,高與低,快與慢,品質的好與壞,最直接的就是決定這現在每個職工的飯碗。
目前在焊工這個崗位壓力大不大?
任少卿:壓力大。主要是來自各個環節,包括人的水平參差不齊,每天都必須要抓一些關鍵點,尤其是按照技術標準的關鍵點。
新技術在宇通客車上的不斷應用,對于我們現場工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提升和考驗,也是通過新材料和對新車技術的推廣,讓新的宇通人認識到:沒有新技術,沒有新品質,沒有新工藝,就不會取得更大的市場。
我們最近剛接到烏克蘭市場的300臺訂單。烏克蘭市場的產品特點是要耐高寒,同時,所有的鋼板不僅要耐風雪的腐蝕,還要對門窗的橡膠條進行新材料的處理,否則在高寒地區容易脆斷老化。這些我們已經做了有針對性的產品市場調整。
現在,我帶的隊伍、員工的素質是比較高的,能夠令行禁止有敬業的精神,不管任務來了,這個訂單非要你,沒人有意見,也沒有給我報加班,團隊精神也非常好,不管哪個環節出問題了。今天這兒人少,從這個工位調到那個工位幾個人,沒有一點問題,素質比較高,全廠基本都是這樣。
呂社宏和單松洲在工作對接與管理層面是一對"冤家"。一個是干的,一個是管的。
單稱:我肯定是堅持質量,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不管是誰,誰說什么也不慣用。
呂:我有時候,對剛進廠不太熟悉工序和焊接有氣泡不均勻表皮質量沒看住的,實行扣分制!但我還要替他們說話,最終是為了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我和單在溝通時會先爭后吵最后在"和平"中解決。
在和單與呂溝通時,得出的結論是:宇通客車要品質第一、安全第一、性價比第一的走出國門。無論是在職工食堂吃中午飯,還是在熱火朝天的焊工生產線,都會令人感到樸實肯干的中原人--宇通客車在腳踏實地的、默默無聞的把產品質量的根基牢牢的扎在鄭州十八里河這塊土地上。而向市場張揚的卻是"中國制造"--耐用是金的核心理念。
中午吃飯時,在職工食堂門口見到了呂社宏的女兒呂曉璐,她特別靦腆,外觀特別瘦,問什么話不敢正視,她爸說,女兒在家也這樣,她跟我的話不多,跟她媽媽還撒嬌呢。
我剛才問你父親: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干什么?
你父親說:工間操和班前會,總共15分鐘,有10分鐘是做廣播體操,有五分鐘是班前會,班前會最主要的要點是要總結前一天的工作。
同時,還要表揚和批評在160人當中最有特點的事,你得歸納出來。所以,每天班前會就成了重要的溝通場所,既有表揚的也有批評的,我認為,這也是現在宇通客車企業文化的特點,也是體現我們河南人最直接、最忠厚的一種方式。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你認為宇通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呂曉璐:剛上班時,用的是算盤,現在是高速運轉的計算機。由手工到信息化管理的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變化。
這個變化最基本的應該是什么?
呂曉璐:說明宇通在近十年發展過程中,把握住了市場和發展的機會。
成本管理和質量它們倆之間是一個什么關系?
呂曉璐:質量離不開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要依托質量平臺,制造出更好的產品,讓宇通走出海外。
呂社宏之女呂曉璐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管理客車的窗用鋁線壓條,每個月的庫存周轉量需要幾百萬元,材料基本上是從本地采購,河南有比較大的鋁業公司,這些鋁條的尺寸不一樣,需要對這些規格不同的尺寸要熟悉,還要知道它們放在在哪個貨架和部位,這樣才有利于管理。
一個是師徒二人親如父子,一個是親生女兒,三個人的工作質量和執行力以及對宇通客車所承擔的質量責任各有不同,但是在近十年的宇通客車快速發展之中,從這三位普通的宇通人身上,體驗到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基石--耐用是金則給與了十分有力的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