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羽翼漸豐、爭相"走出去"的中國客車企業來說,海外市場就像一塊新大陸,充滿了機會,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雖然目前不少企業實現了產品出口,但要真正實現由中國走向世界,還需要相當時間的市場摸索和磨礪。
宇通總裁湯玉祥說:"海外市場遍地是'黃金',就看你有沒有能力揀起來"。相對于產品出口,他更關心的是宇通管理體系和員工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希望能夠在2~3年的時間內,通過產品出口鍛煉隊伍,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宇通。因此,對于宇通來說,國際化也是一個向市場學習的過程。
大膽"走出去"
湯玉祥認為,國際化首先要本土化,對中國本土市場的理解和在這一市場的競爭力是基礎。要國際化首先要成為本土最具競爭力的客車企業之一,這一點宇通已基本達到。
那么接下來宇通要解決的是如何"走出去"的問題。"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太遠!"這是戰地攝影記者的一句名言,宇通人把這句話運用到對市場的把握上:"做得不好,那是因為你離客戶太遠。"做國內市場如此,國際市場也是如此。
"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有很大差別,但在市場開拓策略、方法上還是有一些相通之處。做國內市場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是貼近市場,目前海外市場我們還只是剛起步,更要到市場一線,了解客戶的具體需求。"宇通海外市場部的負責人表示。
因此,宇通海外業務部的人數是海外市場部中最多的,但是記者在宇通采訪時發現,想要找幾個海外業務員了解一些情況并不容易。"都在外面跑市場呢,我們的業務員都是長期駐外,即便是同一個部門,大家平常也難得見到。"一位美洲區業務代表向記者表示。"以前我們的業務員講'出差'都是到外面多久,現在大家講'出差'都是回國內多久。"宇通海外市場總監笑稱。
其實不光是跑市場的業務人員長期在外,宇相當多的技術人員也同樣"扎根"于海外。車輛出口以后,宇通派出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對車輛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及時搜集車輛使用信息,便于技術部門對產品進行改進和完善,增強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把控能力。
認真調研市場
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宇通一直保持穩健發展,在進軍海外市場時,宇通同樣保持一貫的穩健作風,不隨意接單,不貿然出擊,對海外市場進行認真調研,做好重點目標市場。
采訪中,記者從宇通海外市場部不同部門的幾位員工口中都聽到 "集中優勢兵力做戰"的話語,這也是他們的思想認識:"海外市場很大,一家企業不可能全盤通吃,單純跟著海外訂單走也是盲目的,要對市場進行劃分和調研,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海外市場部的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宇通把國外市場分為幾大區域,從幾大區域挑選出戰略國家,集中優勢資源向這些重點市場傾斜,在一些重點市場設立辦事處、建立配件庫,派駐售后服務人員。
"我們對市場調研不僅僅是進入之前的一份市場調查報告,產品進入后我們還要進行跟蹤,不斷更新補充,最終形成包括當地的標準法規、交通網絡、路況、市場特點、市場含量、市場風險,以及該市場合適的進入期、開拓策略、適于銷售的車型、產品定價、運輸方式等多方信息的資料庫。"海外市場部的負責人介紹。
因此,宇通的海外市場調研并不僅僅是海外業務員的事情,而是海外市場部"團體做戰",從業務、技術、商務、營銷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一個"十項全能"小組,全面調查目標市場的情況,有時還從國內的其他部門抽調專業人員一起進行考察。
小心海外"陷阱"
海外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中國汽車出口目前多集中于東南亞、中東、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風險程度更高。對了保障自己的利益,目前不少企業出口時都采取"款到發貨"的保守做法,但是汽車出口涉及的金額都比較大,有些海外客戶一時難以籌措,"款到發貨"做法有時也會錯失一些市場機會。這也是不少企業出口過程中比較頭疼的問題。
對于這些,宇通已經開始做準備。去年宇通與中國信保簽署戰略協議,成為汽車行業中第一家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結成戰略聯盟的企業。中國信保是國內惟一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與宇通結盟后,為宇通的出口提供市場風險分析、買家資信評估、出口信用擔保等多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為宇通"走出去"提供量身訂制的信用和金融支持。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對于產品出口,宇通方面也有很多建議,這些建議來自于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宇通海外市場部的有關人員建議國家提高對外出口的信保額度,建議有關部門搭建易貨貿易平臺,以對沖或易貨貿易的方式減少對方付匯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