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安徽合肥國際會展中心,紅旗、紅裝匯成火紅的海洋,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公司在這里隆重舉行JAC憲章發布會暨萬人誓師大會,進一步激發了一萬多名員工新一輪的創業熱情,標志著JAC的文化和戰略發展跨入歷史的新紀元,同時展示了這只在市場經濟中拼搏的新紅軍隊伍學習創新的精神和魅力。
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左延安在發布《JAC憲章》
在中國汽車行業,江淮汽車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2004年,江汽集團以銷售收入108億元,成為全省機械加工業第一家“百億富翁”,并在2005年、2006年在行業里獨領風騷。
尤其是去年中國汽車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江淮汽車依然保持高增長的勢頭,實現利潤7億元,雄居國內汽車行業之首,連續15年的高速增長,在國內甚至國際企業中都難覓范例。在沒有國家投資和政策資源有限以及缺乏轎車的情況下,一直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人們一直探詢江汽的發展秘訣。對于“秘訣”,左延安董事長回答說:“如果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長期以來,我們堅持不懈地抓了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堅持不懈地抓了學習型組織的創建,讓有限的資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是江淮汽車做好學習創新這篇文章,使得在10多年的發展中不斷演繹企業的新輝煌。
從1991年起步,可以說江淮汽車15年,尤其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給江淮汽車的高速發展,提供了無比的動力。而對于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所起的作用,江淮人頗有心得: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要防微杜漸,不斷地反思自己。
所謂的反思,就是不斷地找問題,用江汽人的話說,就是跟自己過不去。要跟自己“過不去”,并不容易,不僅需要毅力,而且更需要學習,而這種學習不是個人的學習,而是團隊的學習,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因此,江汽從1996年以來,一直將創建學習型組織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孕育著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系統思考,團隊學習,協調平衡,追求卓越。這也是江汽為什么在10多年的時間里能將“40+4”(每周40小時的工作加上4個小時的學習)的學習制度進行到底。
江汽的文化是學習型文化,因此,江汽的創新是一種學習創新。

江淮汽車集團副董事長安進領誓《新紅軍宣言》
對于學習創新,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江淮的技術研發部門定期要對圖紙進行評審,過去這個活動都是由部門領導來做,但如何能讓從一個由上至下的評審變為從下至上的學習呢?于是決定讓每個員工對圖紙進行評價,提出自己的意見。開始,制圖人對這種方式難以接受——誰愿意讓大家對自己的圖紙指手畫腳?而員工們也不大放得開——誰愿意干得罪人的事呢?
于是把繪圖人的名字遮擋起來,作者不覺得沒面子,員工們也可以開誠布公。這樣的評審,制圖人頗受啟發,員工從中得到學習。像這樣的學習活動在江汽數不勝數,從而形成了一種團隊學習的氛圍,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系統的提升。
江汽正是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如此循環,才成就了今天金碧輝煌的江汽大廈。
從底盤到輕卡,從輕卡到商務車,再到客車、重卡發展歷程,都體現江汽人這種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和魅力。
九十年代初,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已進入轉折期,眾多企業在八十年代調整了產品結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已形成了重、中、輕、微、轎5類車型的壟斷局面。當時處于利潤為負,資產為零。江汽要發展,出路在哪里?
左延安接手江汽,通過對市場的研究,發現只有客車的散亂狀況仍未改變。當時在客車中,輕型、中型客車沒有專用底盤,只好用卡車底盤代替,既笨重又不舒服。于是他們集中了全部資源,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產品的技術創新,不到1年就自主開發出6—7米系列的客車專用底盤,改變了我國長期用貨車底盤改裝客車的歷史。1991年當年就銷售1000多臺,隨后的3年內銷售幅度分別達到100%、150%、200%,并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和國家級新產品重點項目,長期引導我國客車市場的發展走勢。
創新使江汽初嘗甜頭,于是他們決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1994年,江汽在有了初步積累的條件下,決心上輕型卡車。盡管當時國內輕卡市場上,一汽小解放、南京小躍進、東風小霸王、江西五十鈴和重慶慶鈴已形成格局,細分了東南西北市場,但江汽要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客車底盤的開發江汽積聚了一批在艱苦條件下善于學習和創新的優秀人才,僅一年時間,江汽便高速度開發出HFC1060新型JAC輕卡。自后,JAC輕卡在市場也越走越寬。不僅國內市場紅紅火火,1998年以來JAC出口總量達到近2萬輛。

江淮汽車集團《JAC憲章》發布會及萬人誓師大會現場
可以說,江汽每個新項目上馬,領導團隊都認真的系統思考,精心規劃,精益投資,尋求“讓每分錢的投資都產生效益”,從而使每一個技改項目都結出豐碩的成果,產生市場競爭力。瑞風商務車、重型卡車以至汽車空調器等零部件制造,江汽的每個創新項目的成功率達到100%,體現了投資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國內一些專家在考察江汽后認為,江汽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或管理、或機制某一方面的創新,而且是技術、管理、機制和營銷體系的系統創新,系統的提升了企業發展,確立了江汽15年高速發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江汽在技術創新上有三大大高招:一是重視增益想創新,二是先進技術的二次創新,三是增加市場需求創新。這三個創新的高招較好的促進了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產品開發與市場的有效銜接,解決了產品在細分市場上的定位,推進企業的整體進步。
十幾年來,江淮汽車通過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再創新,在此基礎上,通過產學研合作,開發出快速設計系統,用計算機優化為數字模型,大大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堅持將世界前沿技術與我國市場需求有機結合,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創新,通過產品創新實現價格創新,創造最優的性能價格比。這就是江淮汽車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客車專用底盤起步,江汽步步為營地不斷推進學習創新,使得JAC輕卡、瑞風商務車、格爾發重型卡車和客車以有條不紊的節奏,一個接一個穩步推向市場,并贏得市場的高回報。今天,江淮汽車已形成集客車、卡車、商務車、專用汽車全系列化的發展格局。然而,江淮人并不滿足,過去,江汽人以“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氣概,在市場的萬水千山中“只等閑”,而今江淮汽車繼續發揚新紅軍精神,朝著“十一五”產銷汽車40萬輛,銷售收入350—400億元的目標繼續新的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