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的競爭性差在哪兒
|
|
|
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政策則是行業發展的導向,直接決定產業發展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企業是否有競爭力。可以說,有競爭力的政策才會催生有競爭力的企業。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政策不力導致產業發展不力已屢被詬病。那么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的競爭力在哪方面有缺失呢?
對既得利益者過度保護
"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汽車工業的保護既扼殺了企業的競爭力,又限制了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在談到汽車政策的問題時,中國工程院院長李京文毫不客氣第點評道。
他認為,政府部門在制定游戲規則的時候出現偏差,沒有致力于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企業就像魚塘里的魚,哪些魚真正具有競爭力,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quot;他分析道道,"政府的責任并不是認定哪些魚更有競爭力,其責任應該是保持魚塘里的魚有個最適宜生長的外部環境,并防止不正當競爭。"
"宇通集團2004年年產客車18275輛,而在1993年時宇通只是一個年產708輛客車的地方小廠。如果國家像管轎車行業一樣管客車行業的話,宇通一定不是被保護、被扶持的對象。甚至有可能成為國家限制的對象。"李京文以宇通發展的例子來論證轎車業原有管理方式的失敗性。
在對比日本和韓國發展汽車工業的經驗后,他認為讓汽車產業進入自由化階段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對自主創新支持不力
華晨集團副總裁趙福全從企業的角度分析了現有產業政策的競爭力。他對記者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比如排放,國家在推廣歐III、歐IV排放標準,合資企業可以直接從其外方母公司拿來,經濟成本低,而國內公司要一步一步地研發。"
他覺得國內現在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不夠,這種法規上的拿來主義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示形式。對此,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莊人雋也有同感。
"實驗結果顯示,現有燃油的辛烷值是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但在定國III排放用的燃油的標準時,去要采用歐洲的標準。"她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件說明,"我們汽車業是一定要發展的,哪怕問題再多也需要給企業機會去改進。但改進的目標是什么?是標準。為什么要將我們的標準讓給外國人去制定呢?"
她告訴記者,美國、日本和歐洲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制定自己的汽車法規和標準,為的就是能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我國卻全面參照國外標準,不僅會抑制國內企業開發的積極性,也容易讓外國公司遏制國內公司的發展。
此外,在企業稅收上對自主企業支持不力也是問題之一。在現行稅費政策中,外資和合資企業享受著"超公民待遇",而內資企業相比之下卻承受著高得多的稅費。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WTO與APEC政策研究室主任黃永和認為,討論是否要在稅費政策上鼓勵自主研發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內資企業要求與合資企業有同等的稅費待遇;如果汽車企業搞本土研發,國家應該給什么特別支持的政策。到目前為止,相關的具體政策還未出臺。
相對于技術研發,政策支持滯后
雖然自主研發的承載實體是研究院所和企業,但當他們完成了自主該承擔的責任后,卻遭遇了新的尷尬:由于政策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形勢,很難取得下一步的進展。
天津清源電動車公司研制的純電動轎車開了我國電動車出口的先河,但其負責人卻向記者抱怨:"產品在國內無法銷售和上路,因為沒有相關法規標準,不能上公告。"
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認為,在過去的兩個"五年計劃"中,政府缺乏集中投入與統一規劃是造成中國汽車產業戰略空洞化,特別是競爭力空洞化的首要原因。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歐陽明高認為,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政府在汽車工業自主創新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他以日本豐田公司發展燃料電池客車時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豐田公司需要對其新一代燃料電池大客車進行運行試驗,卻沒有相應的法規。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土交通省就特批其在東京上路試用,為豐田公司提供了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和完善的機會,同時為政府頒布其法規標準收集依據。"
他告訴記者,我國自主創新的電動汽車就很難得到這樣的特批,導致"上路難"、"建站難"等問題,這直接導致中國自主創新的汽車產品無法改進和完善。
|
|
|